重金治水護一方清流 多年持續投入方可見效

發布時間:2019-04-10 17:14 來源:m.bn1p3.cn 點擊數: 次
20年,“水10條”實行后,環保型部資金開始斥資治污。高投資加盟成本資金開始,錢能不可以花在了劍刃上?能不可以選取目標使用效率,這使用效率能不可以經常做到?此事,在業內人顯示,就是,投資加盟跟整治使用效率也不是三二相應的事,治污在短期內不容易了解到使用效率,一定年持續不斷資金開始整治。


 
 天價治污護一立方清流 歷經多年不斷支出達到無法

  近水而居,是不少人的夢想。看看各地樓市,海景房、湖景房、河景房,只要沾了“水”價格就會高出一截。但是,如果自家住宅靠近的是黑河臭水,那可就是煩惱了。

  剛入夏,天津市河北區靖江橋一帶的居民又開始苦悶了——隨著溫度升高,旁邊的北塘排污河水臭味又開始散發出來。這條“排污河”其實十多年前就做了截污治理,河邊綠化的不錯,沿河公園有模有樣,看得出花了不少銀子。

  “怎么就治不好呢,錢真是打水漂了!”周邊居民的抱怨,很有代表性。滇池“十一五”“十二五”總計治理投資超500億元,而太湖的治理資金早已超千億,更不要說治理松花江,僅吉林省“十三五”的總投資就將達到8563億元。兩湖的治理,雖已有成效,但遠不能說已高枕無憂,而松花江流域更是出現了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同比上升。

  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出臺后,環保部環境規劃院估算,全社會投資大概需要4.6萬億元。很多人關心:這么高的投入,錢能不能花在刀刃上?資金花出去了,能不能取得預期效果,這個效果能不能長期保持?最近,財政部、環保部聯合下發《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給出了資金使用嚴管的積極信號。麻辣財經采訪有關部門和專家,看看這治水資金到底該怎么管、怎么用。

  資金投入和治理效果并非一一對應,多年持續投入才能見效

  水質變差,主要是各種污染集聚、超過環境容量的結果。咱老百姓通常認為,花錢建污水廠做好截污,水質總會一點點好起來。其實,投資跟治理效果,還真不是一一對應的事。說起“巨資治污,越治越污”,常有人拿滇池做例子。事實上,這兩年,滇池的治理效果已經開始顯現,但這距離治理開始已經過去了近20年。

  “我們治理滇池,確實走過不少彎路,前期大量投入,不僅因為缺乏經驗,也因為我們缺乏適合的技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曾在全國人大環資委任職多年,談及滇池的治理歷史,至今仍記憶猶新。

  駱建華說,高原封閉湖泊的治理可以說是世界性難題,治了工業污染等外源性污染,可農村面源卻一時難找到好辦法,而后來以人工濕地等對付面源,又發現湖泊自身底泥等內源性污染依舊是難題。“錢真沒少花,但前期的效果不能讓人滿意,引發公眾抱怨可以理解,但這確實需要付出一定代價。”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表示,河流湖泊環境質量的要素不僅包括水質,還要看水體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以此為標準的治理才是長效有價值的。正因如此,治水難度遠超治氣,花錢肯定要比治氣多,而且短期很難看到效果。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前期的投入和工作,比如污水廠的大規模興建、管網的建設和加密,都是水污染治理最基礎的工作,也是要花大價錢的事。” 王洪臣強調。

  外行看熱鬧,內行說門道。王教授這么一說,麻辣姐明白了,想把錢砸水里馬上能讓水變清,這是癡人說夢。看到花了那么多銀子水質還沒改善,心情咱理解,但的確得有耐心。事實也證明,多年持續投入錢沒白花。日前,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做的專題報告中,列舉了一系列數據:我國地表水代表性指標如高錳酸鹽指數從1990年的10.5毫克/升改善到2016年的3.5毫克/升,氨氮濃度從1.9毫克/升改善到0.7毫克/升。“十二五”期間,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Ⅰ—Ⅲ類水質比例提高了14.6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比例下降了6.8個百分點。

  各路資金參與治理,政府及民間投資效益均有明顯提升

  仔細打量《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績效評價辦法》,每項指標細致明確,而且分值設置充分體現了“以環境質量為核心”。百分制的考核,“產出和效益”大項55分,水環境質量目標占30分,水污染防治重點工作占15分,經濟社會效益指標、滿意度指標各占5分。可見,中央資金不是隨便拿來花花的,必須有質量講效益。

  績效評價只是近年來嚴管政府水污染治理資金的一個縮影。幾年前,湖泊治理資金的分配使用就開展了“競爭模式”。也就是說,湖泊治理得越好,中央越有獎勵,越給資金支持。競爭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調動了其投入的積極性。這些年,地方對湖泊的投入比例基本超過了總投資的50%,并進一步創新投入方式,廣泛引導社會資金參與。

  駱建華認為,多年前,治水資金使用效率較低是不爭的事實。建好的污水處理廠,1/3在運行,1/3半停半開,1/3曬太陽,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治水資金,也拖累了治水的步伐。最近幾年,中央對資金使用嚴格管理,不少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撥付,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益。與此同時,市場化治理走向前臺,從2002年特許經營開始推廣,社會資金的投入已經遠超政府投資,有力地為污染治理提供資金保障,也撬動了產業發展。

  “民間投資當然講效益,有了這個補充,大家爭搶中央資金的情況已經很少見了。”駱建華說。

  廣西南寧那考河,作為全國首個實行“按效付費”的內河流域治理PPP(公共私營合作制)項目,總投資約11.9億元、全長約6.35公里,在幾年內華麗變身,為黑臭水體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在王洪臣看來,國企的背景、強大的技術支持團隊,是那考河成功治理不可或缺的因素。

  王洪臣認為,PPP模式,資本最終要獲利。一個污水運營項目的成本測算容易,但一個水域環境整治的成本測算卻很困難。開始簽了協議,隨著對項目了解的深入,毀約撂挑子的并不鮮見。在環境質量考核的壓力下,這樣的PPP一定要注意治理的系統性。短期為了達標,可以使用的手段和把戲不少,但是不僅浪費治理資金,也影響治理的長效,為后期治理埋下隱患。

  “水環境質量的提升,是個綜合工程,企業的達標排放很關鍵。但目前來說,監管的大棒多,對企業提升環境行為的激勵還太少。”駱建華認為。
 
相關產品
網站地圖

254--------m.xgaa.cn

675--------m.xhhfjs.cn

1023--------m.haha6.com.cn

137--------m.zzwtqx.com.cn

47--------m.vynd.cn

686--------m.yel.net.cn

891--------m.718ultb4.cn

339--------m.fjznhf.com.cn

655--------m.fstongfu.cn

13--------m.vwb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