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廣闊難掩規模過小尷尬 土壤修復且行且破局

發布時間:2019-04-10 17:06 來源:m.bn1p3.cn 點擊數: 次
國家日益重視對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對土壤修復也加大了扶持力度。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尚處于產業發展初期,面臨多重困境,盡管市場藍海不斷擴容,產業崛起依舊任重道遠。


 
  2017年3月19日,農業部印發關于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意見。隨后,多為專家紛紛表示我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將包括土壤污染防治基金,消息一出,迅速在國內相關行業內引發關注。
 
  眾所周知,土壤修復牽涉面廣、參與主體多,因此中央不斷重拳出擊,此次文件的出臺充分證實了國家繼續加大土壤改良力度的決心。
 
  說到決心,其實在國家層面早已存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便是最好的證明。自2016年5月“土十條”出臺至今,中央政府先后頒布《環境保護稅法》、《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等多項法規,旨在推動土壤污染治理發展;最新兩會工作報告提出,2017年將制定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
 
  有觀點認為,伴隨環保產業基金的建立以及各項法規的頒布落實,土壤修復市場空間有望進一步得到釋放。2015年產業規模只有30億元,2016年增長至90億元,預計2017年土壤修復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40億元,千億市場前景可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的分析,未來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的市場規模甚至將會達到萬億。
 
  不過有一個現象需要注意,與土壤修復廣闊市場空間相悖的是,2015年中國土壤修復合同簽約額僅為21.28億元,較2014年的12.74億元增長67%,盡管增幅明顯,但整體規模仍相對較小。是何原因?
 
  市場普遍認為,由于法規制定的相對滯后,土壤修復行業一直存在的權責不明、資金來源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問題是導致土壤修復市場空間無法釋放的重要原因。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表示,與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相比,土壤污染治理投入大、周期長、收益低、長效機制缺乏,目前主要依賴政府投入的模式,遠不能滿足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需求。整體看,我國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
 
  此外,我國較為明顯的短板就是缺乏適合本國污染土壤特點的裝備。國內企業在開展土壤修復業務時,一般都會引進國外先進的修復技術設備,但是由于我國的土壤類型、污染程度與條件特性與國外并不一樣,因此導致這些設備在國內市場“水土不服”。
 
  如何解決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的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永清環保董事長劉正軍給出了建議:
 
  首先,國家應在政策層面加大引導與支持土壤修復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的建設,鼓勵大型修復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創建國家及省部級的修復工程技術中心,為國產化土壤修復裝備創造示范應用的條件。
 
  其次,國家應在政策扶持、稅收優惠等方面,幫助國內有潛力的修復企業擴大規模、強化實力。鼓勵與支持企業自主開展國家重大技術研發計劃(課題)的申報及成果的轉化;鼓勵企業加大重大集成技術設備的研發投入,并通過他們加快實現技術的工程轉化;鼓勵修復企業進入設備制造細分領域,培育具有核心技術能力和規模化產能的先進制造廠商。
 
  第三,進一步支持土壤修復產業并購投資,培育土壤修復行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國內大型環保企業通過專業化、市場化的并購投資等方式,兼并收購國內外同行業具有鮮明技術特色的企業或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的行業龍頭企業。

相關產品
網站地圖

254--------m.xgaa.cn

675--------m.xhhfjs.cn

1023--------m.haha6.com.cn

137--------m.zzwtqx.com.cn

47--------m.vynd.cn

686--------m.yel.net.cn

891--------m.718ultb4.cn

339--------m.fjznhf.com.cn

655--------m.fstongfu.cn

13--------m.vwbd.cn